在城市品牌建设越来越重要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用“吉祥物插画设计”来打造属于自己的IP名片。这不仅是视觉上的符号,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情感连接的载体。但很多人对吉祥物的理解还停留在“可爱动物形象”层面,忽略了它背后复杂的策划逻辑——比如如何体现地域特色、怎样引发公众共鸣、以及后续运营是否可持续。
什么是真正的吉祥物插画设计?
简单来说,吉祥物插画设计不是随便画个卡通角色就完事了,而是要围绕城市的文化基因做深度挖掘。一个成功的吉祥物应该具备三个核心要素:第一是视觉识别度高,一眼就能记住;第二是文化融合性强,能讲出本地故事;第三是有情绪价值,让人愿意主动传播。比如郑州的“嵩嵩”,就是把少林功夫与现代插画结合,既保留传统武术精神,又符合年轻人审美;合肥的“合小安”则巧妙融入了非遗徽墨工艺元素,让城市记忆变得可触摸、可感知。

当前城市吉祥物设计常踩的坑
现实中很多城市的吉祥物项目往往半途而废或沦为摆设,问题出在哪?首先是缺乏调研,很多设计团队直接套用模板,导致作品千篇一律,看不出地域差异;其次是用户参与感弱,市民觉得这是政府的事,跟自己没关系;最后是后续运营断层,设计出来之后没人维护、没活动支撑,很快就被遗忘。这些问题在中小城市尤为明显,因为资源有限、经验不足,容易走捷径。
郑州与合肥的差异化打法值得借鉴
郑州和合肥的做法很有代表性。郑州在设计“嵩嵩”时,邀请本地高校艺术系师生共同参与创作,并通过社交媒体发起投票选出最终版本,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归属感。同时,他们将嵩嵩的形象延伸到文旅产品、公交站牌甚至中小学教材中,形成完整的应用链条。合肥这边则更注重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,“合小安”的造型灵感来自徽州木雕纹样,设计师特意请教了省级非遗传承人,确保每处细节都有出处。更重要的是,合肥建立了“年度吉祥物焕新机制”,每年根据热点话题更新表情包、周边内容,保持热度不减。
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:好的城市IP不是一次性工程,而是一个长期运营的过程。关键在于能不能把“设计”变成“共创”,把“形象”变成“关系”。
从问题出发,给出可落地的建议
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正准备打造吉祥物IP,不妨参考以下几点:
- 强化前期调研:不要闭门造车,先摸清本地文化资源、历史典故、群众喜好,再决定方向;
- 引入用户共创流程:可以举办线上征集、线下工作坊等形式,让用户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;
- 建立长效运营体系:设定内容更新节奏、开发衍生品线、联动本地企业推广,避免昙花一现;
- 重视跨平台传播:不只是做静态插画,还要做成动态表情包、短视频素材、小程序互动等,适应不同场景需求。
这些都不是空话,而是实打实跑通过的方法论。我们团队这些年也服务过多个城市项目,在插画风格把控、文化转化能力、落地执行效率上积累了经验,尤其擅长把地方特色转化为有温度的设计语言。
如果你正在为城市IP发愁,或者想看看有没有可能让本地吉祥物真正“火起来”,欢迎随时聊聊。我们专注城市品牌视觉设计多年,服务过不少地方政府和文旅机构,也在不断打磨更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。微信同号17723342546


